【東京帕奧】Paralympics 不要說「殘奧」試著說「帕奧」

La Pau
發表於2021/08/17
1,620次點閱
0人收藏
加入收藏

Paralympics,在中國大陸、香港、澳門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多個華文地區,都被譯作是「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」,簡稱「殘奧」。

唯獨台灣,按發音譯成「帕拉林匹克運動會」,簡稱「帕運」或「帕奧」。

只看字面翻譯,為身體障礙運動員而舉辦的國際型綜合體育賽 Paralympics ,譯作殘奧,確無不妥,亦完全符合事實。但卻過分放大了「殘疾」而忽略了 Paralympics 這個字背後所蘊涵的「平行」和「對等」的意味。

Paralympics 一名裡的Para,最初確實源於「paraplegic」,即脊椎受損半身不遂;將「paraplegic(下半身不遂者)」和「Olympic」兩字合體,則創造出了 Paralympics 一字。到了近代帕委會官方網站 亦以希臘文重新演繹「Paralympic」意思,「希臘文介詞 pará(在⋯⋯旁邊)」是「同行」、「並行」的意思,即帕運是平行於奧運的「另一個奧運」,兩者並駕齊驅。」實際上在英文上亦有相同的解釋,英文「parallel」(平行)一字的「para-」,正是「在⋯⋯旁」的意思,亦是源於希臘文。

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全球出現了不少身障軍民,一次大戰結束後,復健治療漸漸被重視,為了減少因為肢體傷殘所帶來的影響,這些身障者開始接受體能訓練,從運動中幫助復健以及回復自信。

1948 年,英國的古特曼醫生(Ludwig Guttmann)為二次大戰時的脊髓損傷軍人組織了一個運動會 (Stoke Mandeville Games),這就是帕奧的前身,四年之後,荷蘭更開始有參加者加入了這一運動會。而第一屆帕奧是1960年在羅馬舉辦,改屆共有 400 多名運動員參加,自此帕運便四年一屆,直到今天。

不如我們一起從今日起,不要說「殘奧」,試著說「帕奧」。